导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 时间:1938年
- 人物:毛泽东
- 地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报告
- 内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原因:
- 理论创造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是为了解决和回应现实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 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个伟大成就
- 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 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 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 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三个时代课题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功,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条件
- 时代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学说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即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实事求是
- 群众路线
- 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 概念(是什么):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重要性(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 基本要求(怎么做):
-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 概念: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重要性: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基本要求: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进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 概念: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 重要性: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 基本要求:
-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 毛泽东
- 1948年
-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vs 旧民主主义革命
联系:
- 都有资产阶级参加
- 经济政策是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区别:
- 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
-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vs 社会主义革命
区别:
- 新民主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 它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两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原因(重要性):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
- 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 必要性: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 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过的时期: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实践经验
-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武装斗争
- 革命经验
-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 必要性: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 党的建设经验
-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 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经济上的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 社会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政治上的阶级构成
- 工人阶级
- 农民阶级
- 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策略
-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
-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策略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它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初级: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营代销等
高级: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阶段
-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 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确定了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调动哪些积极因素
- 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
- 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
- 既包括直接因素,也包括间接因素
基本要求(怎么做)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
- 基本矛盾学说
- 主要矛盾学说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
基本矛盾
- 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特点
- 非对抗性的矛盾
-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 解决
-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主要矛盾
- 概念: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解决: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
- 概念:敌我矛盾: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
- 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 解决:
- 对于敌我之间的矛盾,采取专政的方法
- 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采取民主的方法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基本要求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两步走: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刘少奇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背景
- 以苏为鉴
- 中国即将开始社会主义建设
-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本质
-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
- 概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意义:
-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 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的十三大提出
- 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
- 概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性质: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特点: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 实质和目标: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要点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提出的
- 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为什么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 怎么做
-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是什么
-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为什么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 怎么做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怎么做
-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
发展的重要性
- 政治意义: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 外部环境: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 本身意义: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五大报告初步勾画了实现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
-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再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 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 加强和改进的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第一要义:发展
-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为什么
- 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
-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 怎么做
-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为什么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 是什么
-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 怎么做
-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为什么说是接续发展?
-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是指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这个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
- 它们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 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
- 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
- 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毛泽东思想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邓小平理论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的基本路线理论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理论
- “三步走”战略
- 改革开放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一国两制”
-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科学发展观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路线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过渡时期: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